假若某個易學攝影家用易學的理念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用某個相機用某些參數(shù)從某個角度拍攝了一張照片,而另一個不具備易學知識的攝影家在相同的條件下也拍了一張照片,那么這兩張照片到底有沒有區(qū)別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有。為什么呢?這就取決于易學攝影家此時是否把這張作品當做易學攝影作品來拍攝。如果是,它們就有區(qū)別。它們的區(qū)別在于一張是易學攝影作品,而另一張只是普通攝影作品。如果不是,它們就沒有區(qū)別。兩張作品都是普通攝影作品。何以見得?這道理就好比佛家的“開光”一樣,同一件物品開了光和沒開光是不一樣的。又好比一個鐵器,磁化前和磁化后是不一樣的。具有法力(加持力)并懂得開光方法的人才能給物品開光,具有磁性的鐵才能磁化其他的鐵。是否起心動念是其關鍵。起心動念了,就具有法力和磁性;沒有起心動念,仍然是個普通人和普通鐵。當然,前提是本身要具備這種能力。又好比氣功師,不發(fā)功時,跟普通人沒有區(qū)別;發(fā)起功來,就跟普通人不一樣。同理,只有易學攝影家才能把易學理念(尤其是意念)融入到攝影作品之中。但并不等于說拍攝什么東西時都一定會起心動念。易學攝影家從起心動念到拍攝完成的整個過程中,都全心全意地將現(xiàn)實中的物象與易學中的卦象相契合。物象的性情、形態(tài)、顏色,物象與物象的關系,物象與卦象的契合,卦象的意數(shù)言或象數(shù)義理的表達,陰陽五行的關聯(lián),光線的運用,角度的選擇,色溫的高低,焦距的長短,景深的大小,測光、快門模式的選擇,構圖的確定等等,各種因素同時在攝影者的腦海里翻騰,從無序到有序,最后各就各位,歸于寧靜,在快門的咔嚓聲后,一張易學攝影作品就誕生了。這是人與天溝通的結果,也是人與天合作的結果。易學則是人與天溝通的工具。掌握了這個工具的攝影家就可能成為易學攝影家,沒有掌握這個工具的攝影家就是普通的攝影家。運用易學的意言象數(shù)或象數(shù)義理等理念拍攝出來的作品就是易學攝影作品,否則就是普通攝影作品。這個所謂的“普通”只是相對于易學攝影作品而言,并沒有貶低非易學攝影作品的意思。易學攝影作品與普通攝影作品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內(nèi)在能量的性質及能量大小的不同。
同理,推而廣之,擴而大之,易學藝術作品與非易學藝術作品的異同亦復如是。
本文作者: 中國易學藝術研究院 向吉來 版權所有
![]()
地址:重慶市江北區(qū)觀音橋街道洋河路9號B幢9-2
電話:010-51669711 023-67755083 郵箱:yxyshhh@163.com |
本站內(nèi)容為重慶吉來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向吉來先生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